1、OSI的由来
在70年代,比较著名的网络体系结构有:①1974年9月IBM公司首先发表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②1975年 DEC公司发表的 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③其它的还有HP公司的DSN(Distributed System Network),Sperry Univac公司的 DDA,Borroughs公司的 DNS和Honeywell公司的DSA以及日本富士通公司的FNA等。这些种类繁多的网络体系结构,由于通信过程中各自所定义的层数、每层所采用的协议常常不一样,造成彼此之间不兼容,这些系统常被称为“封闭”系统。 197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技术委员会TC97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SC16专门研究“开放系统互联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并于1983年春季,使“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RM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ISO7498)。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RM) “开放” 是强调对OSI标准的遵从。 “系统(实系统)”表示在现实世界中能够进行信息处理或信息传送的自治整体,它可以是一台或多台计算机,以及和这些计算机相关的软件、外部设备、终端、信息传输手段等的集合。 开放实系统(real Open system)是通信时遵守OSI标准的实系统。 开放系统是开放实系统中的与OSI有关的各部分,抽象的东西。 OSI参考模型的目的:是为协调系统互联标准的开发提供一个共同基础,是对现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博采众长基础上,反映系统互联技术未来发展的产物。 具有如下特性: 这是一种将异构系统互联的分层结构; 它提供了控制互联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 它定义了一种抽象的功能性结构,并非具体实现描述和协议细节的精确定义。 2、 OSI/RM的体系结构
分层原则 ①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分层,每层应当实现定义明确的功能; ②每一层功能的选择应当有助于制定国际标准化协议; ③层次界面的选择应尽量减少跨过接口的信息量; ④层次功能的定义和接口的划分应使得各层彼此独立,从而在接口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 ⑤层次的数量应适当,过少会使过多功能集中在同一层,使协议变得复杂;但过多又会使整个网络体系结构过于庞大,通信处理速度下降。 一般网络系统的层次都在6~7层左右。 各层主要功能如下:
|
电工学习网 ( )
GMT+8, 2021-12-6 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