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村小学、乡中学(初中)、镇中学(高中)一路走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投身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伟大历史洪流之中参加高考上大学,农转非,成为吃皇粮的公家人。这是父母的期盼也是我当初历经坎坷艰苦奋斗求学的唯一目的。<?XML:NAMESPACE PREFIX = O /> 高二文理分科,没有任何建议,我凭着感觉选择了理科。公元1994年我顺利通过了高考资格预选考试参加了高考。 那时7月7~9日考试,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那时我们没有陪考的概念,基本都是在6日午后的艳阳下踩着单车赶往县城考点;那时考点周围旅馆也没有像现在一样一房难求,我们基本都是投亲靠友大多休息在临近考点的高中学生宿舍(考点都设置在小学、初中);那时我们虽然也对高考抱有很多的期望,但我们那三天基本还和以往一样一样的度过。没有家人陪考,没有衣食住行的特殊对待,甚至还要克服突然从农村到县城的不适应,午休时间基本都是坐在路边树下头埋双膝度过的。 考完填报志愿,预估的分数不很理想,专门挑选了一些在本地录取人数较多的院校。平时听腻了父母对教师的溢美之词,我相当排斥教师这一职业,虽然报考了师范院校,选择专业时却选择了自己根本就弄不明白是什么的“电气技术”。 很幸运,我被当地一所院校电气系录取了。那时考上大学还基本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周围乡亲们夸赞,父母也是非常高兴。而我只是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摆脱这一片黄土地,摆脱地里刨食的苦日子,摆脱时不时挨父亲揍的岁月了。 当年金秋时节,我离开父母第一次到“繁华都市”,怀揣着即将成为公家人的梦想上大学了。 大学三年稍纵即逝,毕业后的现实着实给自己上了一堂具体生动的人生课。 我们那一届刚好赶上了大学扩招,全班34人按当时说法有三类,统招生、委培生、自费生。毕业季,刚好赶上了国有企业改制,全国掀起了下岗潮,国家鼓励自由择业。面对自由择业这个新鲜的名词,我毕业后花费了六年时间才总算彻底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现在的毕业季学生可能无法想象我们当时的窘境,国家不包分配了,你拿着派遣证去单位报道,厂长(经理)基本都是相同的一句话“我们的职工都没法安排”。去人才市场,花费10元(那时10元钱可是一天的伙食费)门票进去后发现空荡荡的求职大厅内都是些五花八门没听说过的本地皮包公司招业务员,形形色色的招聘职位归根到底就是或正规或违规的销售。 我毕业后去了一家所谓集体制单位,单位已经处于半生产半停产状态,在里面基本无所事事,工作纯手工力气活,谈不上任何技术,这样的生活熬到了1998年10月,国庆节后我断然离开了这家单位开始了自谋出路道路。之后居无定所、漂泊不定,2002年我终于在省城的一家自动化公司上班,开始了我的工控职业生涯。 现在回头想想自己走过的路不免感慨。高考,帮我完成了鱼跃龙门的华丽转身;大学,却没有帮我实现幼时那个天真烂漫的理想——成为一个“公家人”。 一味的忆苦,并非要我们都回到过去的状态。社会在前进,我们不排斥现在的物质生活以及享受主义,但我们必须要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节奏艰苦奋斗继续前进。 |
电工学习网 ( )
GMT+8, 2021-12-6 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