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甚至在金属构件打印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对这项技术重视和规划不够。一是主导的技术标准、公共技术平台尚未确立,缺乏产学研一体化机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还处于无序状态;二是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尚未有效形成,产业整合度较低;三是缺乏市场机制,技术进步主要在国家项目资助下开展,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四是教育培训和社会推广乏力,3D打印相关课程尚未列入机械、材料、信息技术等工程学科的教学必修课程体系,企业对3D打印技术的前景认识不到位导致产业需求不足。 为加快推进我国3D打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平台建设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机构、装备生产企业、用户企业共同参与的研发机制,并采取设立专项研发奖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保险业务等措施,增强我国3D打印技术的研发实力。特别要鼓励计算机、材料、机械、控制、生物等多学科人才参与,实现交叉攻关与创新。 同时,要鼓励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加强与美国、德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提升我国3D打印技术水平。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突破、引领产业”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3D打印软件开发、材料制备、工艺控制、装备生产、技术服务的系统性整体攻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中,要前瞻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推进3D打印装备的产业化。 同时,加大对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力度,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严格实施行业准入条件,建立行业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此外,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强化对3D打印全产业链的监管,特别要加强对互联网3D打印设计软件的监测,及时处置相关网络有害信息。建议将零件3D打印的过程与特定的设备和几何模型数据进行标识和绑定,以控制模型数据的扩散、保护数据知识产权,并对特定设备或数据流向进行监管。 开展应用示范推广,努力培育市场需求 选择在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生物医疗、日常消费品生产等领域,建立3D打印应用示范基地,尽快形成通用性、标准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平台。 同时,在大专院校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加入3D打印技术与应用的内容,加大在中小学及科技馆、文化**、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机构的展示和推广力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技术和应用的培训,同时加强3D打印高端人才的引进。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全行业竞争力 要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多层次参与国际合作,融入全球3D打印产业链,努力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和监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加强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风险监控,完善对重大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 |
电工学习网 ( )
GMT+8, 2021-12-6 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