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的可靠性标准在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可靠性指标SAIFI、SAIDI、MAIFI以及停电成本均包含在配电网的监管范围内,例如立法规定,暴风雨期间的停电持续时间上限必须在24h以内,这些指标对DSO允许的投资回收期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智能电网的运行环境对电网的可靠性需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需要将它们的电力可靠地输送至电网。另一方面,用户的自主发电以及可能接入的储能设备将会增加,这使得在电网受到干扰时至少能够自行维持一定的电力。在某种程度上,用电要求也会因此而提高,这时可能会采用对用电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微电网方案。一般来说,将要求电网企业缩短可接受的长期停电时间(h),因为用户自己的供电方案将能够自行消除短时停电。 在电压质量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 1)一方面,电网中负荷数量不断增加,所产生的谐波会造成配电网的电压畸变。因此,电网阻抗尽量要小。 2)另一方面,电压质量可采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改进。如果在电力终端用户连接点处可以普遍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则可以显著改善电压质量,从而满足客户网关的电压质量要求,在允许的条件下,也可容许电网出现较大的电压波动及谐波。如果电网出现较短时间的峰荷,则可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在用户连接点处经济地调节电压水平,而不会降低整个配电系统的能效(包括增加的损耗)。 本文总结了欧洲配电网智能化过程中配电网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及需要应对的挑战,其中包括能源政策对电网规划的影响;智能化技术对长期负荷预测的影响;规划应考虑的目标、任务、费用、基础条件和边界条件;规划过程中应处理的各种任务的相互关系;各种新技术对未来规划的影响以及应考虑的问题;规划中要考虑的可靠性监管条件的变化等,具体要点总结如下: 1)能源政策对电网的运行、规划、经济性和可靠性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许多新的智能电网概念(如分布式发电、储能、需求响应、智能用户网关等)所造成的影响仍不是很清楚。有些情况未能显著地减少对配电网设备的容量需求,从而有可能降低配电网设备的利用率。要形成以容量为基础的电价,这类电价作为控制参数,将对负载控制的实施产生影响,而不论该控制是否由电网还是由最终用户执行。 2)智能电网新技术使得负荷预测更加复杂。今后的负荷预测将包括更多的变量以及更复杂的不确定性。负荷预测需要考虑各种因素,例如能源效率、分布式发电、需求侧响应等。用户网关技术可以主动控制、监测和优化用户的发电与负荷,另外还有电动汽车和储能等都对长期负荷预测有较大的影响。 3)长期负荷预测和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规划方案应该有较强的适应性。电网的发展存在诸多挑战,战略规划在其中发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在电网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增加很多新兴技术,则战略规划方案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如在电网规划和运行模型中可行的电网优化技术、电网拓扑结构以及参数配置等。 4)可靠性监管规则将改变规划的重点。由于智能电网新技术使得重要用户有能力能够自行应对短期停电,为此,政府需要修订供电可靠性监管规则,以实现从关注短期停电(数分钟)向关注长期停电(数小时)的转变,今后电网企业在电网规划方面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应对用户的长期停电问题。 |
电工学习网 ( )
GMT+8, 2021-12-6 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