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将北京市空气质量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也成为市民争论的焦点。毫无疑问,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正在不断上升,对环境质量监测精确度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那么,如何更准确更及时地监测到环境变化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找到答案。 物联网助力环保 “在环境监测和环保方面,监测和保护方法很多,但更为彻底的理念和办法是加强事先控制,即要对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的过程、设备等带来的环境、资源等的危害后果和风险进行事先评估,以此为目标设计和使用具有足够防护能力的自动化安全相关控制设备。”TUV南德意志集团大中华区功能安全高级经理赵勇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上述理念,传感网络、控制网络和物联网络在未来的安全设备中将扮演主要角色。”
据了解,面向环境监测的物联网应用是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它通过物联网实现对物理世界的信息感知,进行环境监测和调控,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国外智能环保主要集中在生物保护,美国对“大鸭岛”的海鸟栖息情况监测,通过光、湿度、气压计、红外、摄像头近10种数百个感知节点,通过卫星传输至加州的服务器。澳大利亚对“大鸭岛”蟾蜍的分布、栖息情况监测,利用声音作为检测特征,处理后的少量结果数据发回。我国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环境质量在下降。一些新的或隐性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外来物种入侵成为一个新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出现,具有集中爆发特征。物联网已经在我国智能环保领域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和示范,包括太湖水环境监测、宁波北仑综合环境监测、旱区寒区野外信息监测、海上监测、冰雪环境连续测量以及煤矿、桥梁、高速公路、隧道监测、泥石流监测等。环境和安全监测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从物联网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来看,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技术、产业、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监测系统及平台有待完善,传感技术与产品成为瓶颈,技术标准尚未统一,面向环境监测的物联网技术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安全对于物联网而言备受关注。传感网络、控制网络和物联网络在未来的安全设备中将扮演主要角色。目前,在安全控制系统上,经过近40年的发展,功能安全技术已经成熟并应用于国内外各个行业,传感和控制网络的安全性是功能安全的重要内容,国际上已经颁布IEC61784-3、IEC61508等标准对其进行规范。另外,物联网络是新趋势,其带来的设备互联范围将大大增加,围绕此类技术,一个新的课题就是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国际上已经有ISO2700X等标准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