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智能硬件新宠的火热与智能硬件出货量和用户体验两者之间可谓冰火两重天!大多智能硬件项目并未百举百捷,相反,大批智能硬件初创团队举步维艰,或危在旦夕,关门大吉的案例比比皆是。
然而,是谁在将智能硬件推向悬崖? 一、智能硬件大肆滥用“智能”概念,过度透支用户的猎奇心 在智能硬件的圈内,我们听到更多的是——“颠覆”传统,加上CPU、加上传感器,连接app,换一种非定时闹钟的提醒方式就称为智能硬件!一种没有把握用户痛点和真正需求,没有市场调查,只是利用现有技术进行简单堆叠出来的产品的“伪需求”。大部分智能灯泡,连上app就可以在手机上开关灯,或是自由转换颜色,看上去各种缤纷炫酷,然而,这种赚取眼球的产品,缺乏硬功能和用户痛点的设计并没有什么用,只是噱头而已。 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健康,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概念的转换,我们期待智能,我们期待智慧,而简单堆叠的硬件产品与其文字定义的“智能”含义存在较大差别。用户对智能产品的期望和智能产品在用户的体验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 二、智能硬件快餐式的产品研发过程,导致的“消化不良” 目前有很多浑水摸鱼的智能硬件企业,简单硬件搭建和拼凑之后便马上抛市销售。而那些真正沉下心来真正做技术更新和研发的公司和团队按捺不住,不堪嘲笑和压力,为了早些上市,不得不放弃一些时间成本大和实用的“硬科技”。良性的市场竞争推动行业的变革,而损失时间和质量换取的产品快速上市。就像三轮车被跑车拖上了高速公路,速度是上去了,也会随时散架。前端研发的“快”,只是将一个半成品丢给用户,这个损失暂时转嫁给用户,最终还是要智能硬件来消化。我们不禁要问,没有经过时间的雕琢,何谈产品质量? 三、幼年中的智能硬件,供应链是“硬伤” 智能硬件尚处于发展阶段,很难形成产品批量生产,这是智能硬件的硬伤,对于以量为王的加工制造企业来说,没有量的支撑难以生存。加工制造企业,无疑都是一个人员庞大体,这个庞大体的运作,主要以微薄的个体人头效益盈利,他们希望加工的产品订单量是稳定的,生产线体是可持续运转,员工操作熟练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加工成本是逐渐降低的,很多智能硬件不具备上述条件要素。 对在生产加工企业的管理团队来说,任何一款智能硬件的生产导入都需小心谨慎。一个新产品导入本身来说就是将产品从研发转化到试制,再从试制转化到量产的一个过程,这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如果前期产品研发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个过程的成本会更高。新产品导入本身就是生产企业隐隐的痛。对智能硬件产品而言,供应链对它更是爱恨交加!接受怕后期没有量,损失巨大;不接受怕错失良机,左右为难。更多时候是生产制造商在选择智能硬件产品,多数智能硬件实际就是“伪甲方”,供应链无疑成了智能硬件的“硬伤”。 四、互联网大鳄池中的智能硬件初创者举步维艰 智能硬件风头一起,各大互联网大鳄们充分利用积累多年的互联网资源建立智能硬件服务平台,名曰为智能硬件提供服务平台及入口,其实就是拉大旗,立山头,让智能产品初创企业选择站队,形成自有的智能产品群。秉着互联网第一生存法则,好的有创意但缺乏核心技术的产品,要么招安站队,要么干掉。小米凭借着强大的营销能力和资金实力,以成本价79元的价格销售小米手环,这让智能硬件行业提前进入价格竞争阶段。笔者认为,各大智能硬件大佬,要将智能硬件领域作为另一个滴滴,另一个Uber。做一个有钱人烧钱的游戏,把众多智能硬件小团队隔离在外。无论是营销宣传优势,产品上下游优势,都属于可秒杀的节奏,这无疑也给有理想的智能硬件创业者及创业环境蒙上了一层阴霾。 一个新生领域的产生,需要足够空间的市场土壤,简单来说,需要有利润,只有有利润才能推动更多的智能硬件产品的衍生,才能促使更多的智能硬件团队参与进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打造智能硬件的盛宴大餐。然而,以大佬免费、低价策略打压的智能硬件市场,智能硬件初创者生存艰难。 智能硬件是新生事物,真正的普及和便民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无疑是一件巨大的好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政府支持、市场、技术、上下游环节不理想,自身又仅追逐利益,玩概念,玩资本,将实际需求抛诸脑后,导致它已得了重病,下药无需过猛,一字计之曰“心”,不忘初心,不忘良心,不忘振奋行业的赤子之心。 |
电工学习网 ( )
GMT+8, 2021-12-6 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