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电器产品跨多个学科,属于综合性、技术密集型专业。随着相关技术、相关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都会引发新一代低压电器诞生,而这需要有大量人财物的投入。 1、技术短板已成最大瓶颈 目前中国的低压电器行业在全球范围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中国低压电器行业从工艺、设计、制造、标准体系、节能环保等方面还相差很远,尤其在可靠性方面最为令人诟病。 据统计,国外知名企业在低压电器新产品科研、研发(R&D)投入上可达到总销售额8-10%左右。而中国低压电器行业平均投入在总销售额的1%~2%,大企业和集团企业一般也只在3%左右,差距一目了然。 在全球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如果中国低压电器行业不加大科研与新产品研发投入,不加大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将阻碍中国低压电器行业可持续发展,并失去市场竞争能力。 2、成本上升融资困难 目前,随着资金面紧张、融资成本上升、工资快速提高,成本趋势不可逆转。许多企业已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同时,给企业加大科研,新品研发与技改投入带来困难。另外,低压电器主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甚至继续上升的局面将难以改变。 3、垄断性不断加强 手握国内80%以上市场的国网公司,正在不断筑牢自己的装备制造产业圈,如中电装备、平高、许继、南瑞、山东电工等。这使得本已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市场面临因行业垄断造成的不公平竞争。 而在未来特高压、智能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等重大建设中,电网公司及绝大多数设计部门更倾向于外资品牌,加上国内其他行业也逐步参与低压电器市场,使国内现有企业包括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产能过剩、仿冒和产品低端化 目前,产能过剩、产业趋同化、产品低端化、相互仿冒等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库存积压、能源材料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不良 后果。 国内低压电器生产企业85%以上企业处于中、低档次生产,为了在此残酷的市场中得以继续生存不被淘汰,绝大多数企业选择压低价格甚至仿冒,但是,相反的是企业又进入另一番恶性循环的怪圈。 5、研发模式改变 过去由研究所牵头联合设计新产品、全行业生产的格局已彻底打破。随之而来的是企业自主研发差异化新产品。这造成内外部附件、主要零部件制造商试制工作量和试制费用大幅度增加,而每一个附件或零部件生产批量减少,难以形成生产规模,也难以产生利润。附件制造厂积极性不高也给整机厂发展新产品带来困难。 6、升级换代日益紧迫 从市场情况看,中国生产的中、低档低压电器基本上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但国产高档低压电器除个别产品可与国外同类产品平分秋色外,其他国产高档低压电器国内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一、二代低压电器产品性能落后且利润微薄,第三代产品又不能满足需求,开发新一代的低压电器产品已是当务之急。 7、国外品牌的大冲击 国外著名电气行业纷纷抢占低压电器市场,如ABB、西门子、施耐德、三菱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在全面布局中国市场。除了垄断国内的高端市场外,它们又实施“本土化”战略,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在中国本土设厂,在国内的中端电器市场也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在窥探国内电器的低端市场,赢家通吃的局面正在形成。 8、行业标准混乱参差 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参差不齐,已经成为低压电器行业发展的绊脚石。中国低压电器整机可靠性标准的制定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覆盖面窄,没有形成体系,因此难以确认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所以,目前亟须建立和实施低压电器产品可靠性评价及召回制度,加强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体系,形成层次分明、互相衔接、各有侧重的可靠性标准构架,能够对产品可靠性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9、人才缺失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目前,低压电器企业的人才结构很不合理,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劳动力素质较低,企业员工大部分是从广西、湖南和湖北来的农民工,真正熟悉劳动技能的工人和熟悉产品制造工艺、产品设计开发的研发人员非常少。 10、马太效应 未来行业将主要体现在需求结构调整,中高端市场和部分新兴产业的份额占比会逐步增加,以及市场集中度提高的逐步提高,行业的洗牌势必加剧。未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会进一步加大,甚至形成马太效应。大量的中低端产品、中低端企业会加速退出。 |
电工学习网 ( )
GMT+8, 2021-12-6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