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是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技术进一步深度媾和的结果,我们比较容易能够更加清晰地定位这一技术所处的坐标系:它本质是生产工具的革命、或者叫变革、或者说进化,是信息化面向传统行业渗透的必然结果。 它的制造业基因在于,这依然是制造业,需要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需要从打印机设计、需求分析、产品模型设计、打印、营销等过程,打印机设计相当于以前的机床生产,而打印则相当于原来生产线上的制造。 从信息业基因的角度看,原来的设计环节早已经可以实现CAD等数字辅助模型设计,甚至在制造环节,诸如汽车业、电子业等也早已普及了机器人等辅助生产环节——换句话来说,3D打印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而是将这种自动化技术提升到了新的水准。 作为一种工具的革新,3D打印和IT产业有一定相似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效率工具,原来一些产品不再需要大公司垄断了,小公司、乃至个人都可能把创意转变为产品,成本有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在一些高精尖领域,这种制造可能帮助生产出更加复杂的新产品,比如航空发动机、一些特殊零部件,是增量生产工具。 对于高端制造来说,人力成本占比极高,3D打印让很多秘而不宣的工艺、手把手传承的技工技术的重要性由此降低了,制造业更加标准化、数字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日本等“技工国家”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特别是那些制造领域的小型“隐形冠军”,技术一旦外泄则变得可复制。而如果它们大幅使用3D打印,虽然会保持产业竞争力,但是就业人口也会相应的减少,很难是其中的赢家。 对于美国,问题则相对明朗。因为美国是一个资源丰沛和相对低廉、人力资源昂贵的国家,3D打印会对冲掉竞争者的人力成本优势,加上它本来的信息技术、资源成本优势,制造业回流一定是利于美国的,而直接受到冲击的则是日本、德国这些资源并不丰裕、人力成本接近的国家,最早受影响的并非中国。 对于低端制造来说,3D打印的作用类似于富士康的机器人,无疑将会降低对工人数量的依赖,对中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国家产生一定的冲击,加速制造业就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但是,如果这种技术外溢较快,中国也有望在中高端市场抢占欧美的制造业份额,得失较难以衡量。 有些人认为它会完全分散业务,从而改变由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化格局。按照这一逻辑,当每个村庄都拥有了随时可以生产各种部件的制造机器,大工厂将不再被需要。也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如此,但城市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远远不止将劳动力吸引到生产线上去。 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通过降低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3D打印将削弱低劳动力成本、低工资国家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制造业大量“搬回”发达国家。这确实可能发生,但和其他地方的制造商一样,亚洲也准备好了迎接这项新的技术。而且,即使3D打印技术真的让制造业“搬回”了发达国家,它也不太可能创造太多就业机会,因为与标准制造业相比,它的劳动密集程度较低。 |
电工学习网 ( )
GMT+8, 2021-12-6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