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习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见计算机硬件系统故障的基本判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5:1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计算机硬件损坏、品质不良、安装或设置不当,板卡接触不良、板卡间相互不兼容等引起的故障,称为硬件故障。引起计算机系统硬件故障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产品质量不过关、元器件老化、运行环境差(如供电电压不稳、外界电磁干扰、温度过高或过低、灰尘过多、湿度过高等)、内部连线错误、用户使用不当、计算机病毒等。
计算机出现故障后,可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借助对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的了解,对故障进行维修,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对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当计算机出现故障后,通过常见故障检测诊断方法来加以诊断。若是软件故障,则可以来用工具软件予以恢复;若是硬件故障,首先确定故障发生的部位,对于简单的故障进行排除,对复杂的故障可以通过对板、卡及一些简单设备进行更换、使得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这一阶段为简单级维修。平时常见的计算机故障现象中,有很多并不是真正的硬件故障,而是由于某些设置或系统特性不为人知而造成的假故障现象。例如:
电源插座、开关问题:很多外围设备都是独立供电的,运行计算机时,只打开计算机主机电源是不够的。打印机、扫描仪等都是独立供电设备,碰到独立供电的外设故障现象时,首先应检查设备电源是否正常、电源插头与插座是否接触良好、电源开关是否打开等。
连线问题:外设跟计算机之间是通过数据线连接的,数据线脱落、接触不良均会导致该外设工作异常。如:显示器接头松动会导致屏幕偏色、无显示等故障;又如:对于打印机,应检查各设备间的线缆连接是否正确。
设置问题:显示器无显示很可能是行频调乱、宽度被压缩,甚至只是亮度被调至最暗;音箱放不出声音也许只是音量开关被关掉;硬盘不被识别也许只是主、从盘跳线位置不对……。详细了解该外设的设置情况,并动手试一下,有助于发现一些原本以为非更换零件才能解决的问题。
系统新特性:很多“故障”现象其实是硬件设备或操作系统的新特性。如:带节能功能的主机,在间隔一段时间无人使用计算机或无程序运行后会自动关闭显示器、硬盘的电源,在敲一下键盘后就能恢复正常。如果不知道这一特征,就可能会认为显示器、硬盘出了毛病。再如Windows的屏幕保护程序常让人误以为病毒发作……多了解计算机、外设、应用软件的新特性,有助于增加知识、减少无谓的失误。
第二阶段:对计算机进行故障维修。
即用户在第一阶段换下来的板、卡或一些简单设备进行维修,找出板、卡上损坏的元器件进行修理或是直接更换。一般情况下这一级别的维修比较专门化。
一、故障检测原则
计算机故障的检测,一般而言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先软件后硬件:电脑发生故障后,一定要在排除软件方面的原因(例如系统注册表损坏、BIOS参数设置不当、硬盘主引导扇区损坏等)后再考虑硬件原因,否则很容易走弯路。
2、先外设后主机:由于外设原因引发的故障往往比较容易发现和排除,可以先根据系统报错信息检查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外部设备的各种连线和本身工作状况。在排除外设方面的原因后,再来考虑主机。
3、先电源后部件:作为电脑主机的动力源泉,电源的作用很关键。电源功率不足、输出电压电流不正常等都会导致各种故障的发生。因此,应该在首先排除电源的问题后再考虑其它部件。
4、先简单后复杂:目前的电脑硬件产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脆弱、那么容易损坏。因此在遇到硬件故障时,应该从最简单的原因开始检查。在进行上述检查后而故障依旧,这时方可考虑部件的电路部分或机械部分存在较复杂的故障。
二、常见故障判别
为了尽快排除硬件故障,必须首先准确确定故障出在哪里,即对故障进行检测判断。
1、启动类故障
启动类故障指从加电(复位)到自检完成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所发生的故障。
(1)可能的故障现象。
主机不能加电(如电源风扇不转或转一下即停等)、主机有时不能加电、开机掉闸、机箱金属部分带电等;开机无显示,开机报警;自检报错或死机、自检过程中所显示的配置与实际不符等;反复重启;不能进入BIOS、刷新BIOS后死机或报错,CMOS掉电、时钟不准;机器噪音大、自动(定时)开机、电源设备出现问题等其它故障。
(2)可能涉及的部件。
市电环境;电源、主板、CPU、内存、显卡、其它可能的板卡;BIOS中的设置(可通过放电来回复到出厂状态);开关及开关线,复位按钮及复位线。
(3)检修方法。
检查市电电压是否正常,是否稳定(即是否有经常停电、瞬间停电等现象)。供电线路上是否有漏电保护器,是否有地线等。主机电源线是否牢靠地插在市电插座中,不应有过松或插不到位的情况,另一端是否可靠接在主机电源上,不应有过松或插不到位的情况。检查计算机设备:周边及计算机设备内外是否有变形、变色、异味等现象。加电后,注意部件、元器件及其它设备是否变形、变色异味、温度异常变化等现象发生。
①检查计算机内部连接:电源开关是否能正常通断,声音清晰,无连接、接触不良现象。其它各按钮、开关通断是否正常。连接到外部的信号线是否有断路、短路等现象。主机电源是否已正确地连接在各主要部件,特别是主板的相应插座中。板卡,特别是主板上的跳接线设置是否正确。
②检查部件安装:检查机箱内是否有异物造成短路。零部件安装上是否造成短路(如:P4 CPU风扇在主板背面的支架安装错位造成的短路等)。通过重新插拔部件(包括CPU、内存),检查故障是否消失(重新插拔前,应该先做除尘和清洁金手指工作,包括插槽)。如果通过重新插拔解决了故障,应检查部件安装时,是否过松、后档板尺寸是否不合适、插座是否太紧,以致插不到位或被挤出。检查内存是否从第一个插槽开始顺序安装。如果不是,请重新顺序插好。
③检查加电后的现象:按下电源开关或复位按钮时,观察各指示灯是否正常闪亮。风扇(电源风扇和CPU风扇等)的工作情况,不应有不动作或只动作一下即停止的现象。注意倾听风扇、驱动器等的电机是否有正常的运转声音以及运转声音是否过大。
④主机能加电,但无显示,应倾听主机能否正常自检(有自检完成的鸣叫声,且硬盘灯能不断闪烁)。若有,先检查显示系统是否有故障,否则检查主机是否有问题。
对于开机噪音大的问题,应分辨清噪音大的部位。一般情况下,噪音大的部件有风扇、硬盘、光驱和软驱等机械部件。对于风扇,应通过除尘来检查,如果噪音减小,可在风扇轴处滴一些钟表油,以加强润滑。
(4)故障判断要点。
检查主机电源:主机电源不接负载时,将与电源连接的主板插头中绿线与黑线直接短接,看能否加电,并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有电压输出。用万用表检查输出的各路电压值是否在规格的允许范围内。在接有负载的情况下,用万用表检查输出电源的波动范围是否超出允许的波动范围。对于电源一加电,动作一下即停止工作的情况,应首先判断电源空载或接在其它机器上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果计算机的供电不是直接从市电来,而是通过稳压设备获得,要注意用户所用的稳压设备是否完好,或是否与本机产品的电源兼容。
在开机无显示时,用POST卡检查硬件最小系统中的部件是否正常:查看POST显示的代码是否为正常值。对于POST卡所显示的代码,并应检查与之相关的所有部件。如显示的代码与内存有关,就应检查主板和内存。倾听在硬件最小系统下,有无报警声音。若无报警声,则检查的重点应在最小系统以外的部件上。检查中还应注意,当硬件最小系统有报警声时,插入无故障的内存和显卡(集成显卡除外),若此时没有报警音,且有显示或自检完成的声音,证明硬件最小系统中的部件基本无故障,否则,应主要检查主板。在准备更换CPU来检查时,检查主板的供电电压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在电压正常的情况下才可进行CPU更换操作。
部件的检查:如果硬件最小系统中的部件经POST卡检查正常后,要逐步加入其它的板卡及设备,以检查其中的哪个部件或设备有问题。
对于通过重新插拔来解决加电故障的部件,应检查部件的后档板尺寸是否合适,这可通过去掉后档板检查。
BIOS设置检查:通过清CMOS,检查故障是否消失。BIOS中的设置是否与实际的配置相符(如:磁盘参数、内存类型、CPU参数、显示类型、温度设置等)。根据需要更新BIOS,检查故障是否消失。
其它方面的检查:在接有漏电保护器的环境中,一定要先检查市电插座上的接线是否正确(即:左零线、右火线,上地线的连接方法,零地线不可短接,零线不能悬空);其次检查漏电保护器是否正确地接在火线上,容量是否过小;然后检查在一路市电线路上所接的设备的数量,特别是计算机的数量(在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为30mA时,可接16-20台计算机);最后检查整机设备中有无漏电或漏电流过大的现象。检查用户环境中有无地线。在无地线的环境中,触摸主机的金属部分,会有麻手的感觉。如果接地后,机器可正常运行,且麻手现象消失,则属正常现象,不是故障。对于不能进BIOS,或不能刷新BIOS的情况,可先考虑主板的故障。
对于反复重启或关机的情况,除注意市电情况(如插头是否插好等)外,还要注意电源或主板是否有故障。系统中是否加载有第三方的开关机控制软件,如有则应予以卸载。
2、启动与关闭类故障
启动与关闭类故障这里是指自检完毕到进入操作系统用界面这一过程或者从点击关闭按扭后到电源关闭之间的过程中发生的故障。
(1)可能的故障现象。
启动过程中死机、报错、黑屏及反复重启等;启动过程中报某个文件错误;启动过程中,总是执行一些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的操作(如:总是磁盘扫描、启动一个不正常的应用程序等);只能以安全模式或命令行模式启动;登录时失败、报错或死机;关闭操作系统时死机或报错。
(2)可能涉及的部件。
BIOS设置、启动文件、设备驱动程序、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配置文件,电源、磁盘及磁盘驱动器、主板、信号线、CPU、内存及可能的其它板卡。
(3)判断要点和顺序。
①机器周边及外观检查:市电连接是否牢靠,不应有过松或插不到位的现象;主机硬盘指示灯是否正确闪亮,不应有不亮或常亮的现象;观察系统是否有异味,元器件的温度是否偏高;观察CPU风扇的转速是否不够,或是否过慢、不稳定;倾听驱动器工作时是否有异响。
②驱动器连接检查:驱动器的电源连接是否正确、牢靠,驱动器上的电源连接插座是否有虚接的现象;驱动器上的跳线设置是否与驱动器连接在电缆上的位置相符;驱动器数据电缆是否接错或漏接,规格是否与驱动器的技术规格相符(如:支持DMA66的驱动器,必须使用80芯数据电缆);驱动器数据电缆是否有故障(如露出芯线、有死弯或硬痕等)。除可通过观察来判断外,也可通过更换一根数据电缆来检查;驱动器是否通过其它板卡连接到系统上,或通过其它板卡(如:硬盘保护卡、双网隔离卡等)来控制。
③检查其它部件的安装:通过重新插拔部件(包括CPU、内存),检查故障是否消失(重新插拔前,应该先做除尘和清洁金手指工作,包括插槽)。如果总是通过重新插拔来解决,应检查部件安装时,是否过松、后档板尺寸是否合适、插座是否太紧,以致插不到位或被挤出。检查CPU风扇与CPU是否接触良好,最好重新安装一次。
④显示内容的观察:要注意屏幕报错的内容、死机的位置,以确定故障可能发生的部位。
⑤BIOS设置检查:是否刚更换完了不同型号的硬件。关闭主板BIOS防写开关打开,待完成一次完整启动后,再开启。是否添加了新硬件。这时应先去除添加的硬件,看故障是否消失。若故障消失,检查添加的硬件是否有故障,或系统中的设置是否正确(通过对比新硬件的使用手册检查)。
☆以下检查应在软件最小系统下进行:
磁盘逻辑检查:根据启动过程中的错误提示,相应地检查磁盘上的分区是否正确、分区是否激活、是否格式化。直接检查硬盘是否已分区、格式化。加入一个其它无故障的驱动器(如软驱或光驱)来检查能否从其它驱动器中启动。硬盘上的启动分区是否已激活,其上是否有启动时所用的启动文件或命令。检查硬盘驱动器上的启动分区是否可访问。若不能,用相应厂商的磁盘检测程序检查硬盘是否有故障。若有故障,更换硬盘。在用其它驱动器也不能启动时,先将硬盘驱动器去除,看是否可启动。若仍不能,应对软件最小系统中的部件进行逐一检查,包括硬盘驱动器和磁盘传输的公共部件,磁盘接口、电源、内存等。若可启动了,最好对硬盘进行一次初始化操作。若故障不消失,则再更换硬盘。如果要对硬盘进行初始化操作,但用户存储了有用数据,要想办法先对数据进行备份。
操作系统配置检查:在不能启动的情况下,可进行一次“选择上一次启动”或用scanreg.exe恢复注册表到前期备份的注册表,检查故障是否能够消除。检查系统中有无第三方程序在运行,或系统中是否有不当的设置、设备驱动而引起的启动不正常。在这里特别要注意Autoexec.bat和Config.sys文件,屏蔽这两个文件后,检查启动故障是否消失。检查启动设置、启动组中的项、注册表中的键值等,是否加载了不必要的程序。检查是否存在病毒。在一个系统中,只能安装一个防病毒软件。必要时,通过一键恢复、恢复安装等方法,检查启动方面的故障。当启动中显示不正常时(黑屏、花屏等),应按显示类故障的判断方法进行检查,但首先要注意显示设备的驱动程序是否正常、显示设置是否正确,最好将显示改变到标准的VGA方式检查。
硬件部件检查:如果启动的驱动器是通过另外的控制卡连接的,应将驱动器直接连接在默认的驱动器接口(主板上的)上。当在软件最小系统下启动正常后,应逐步回复到原始配置状态,来定位引起不能正常启动的部件。要注意检查电源的供电能力,即输出电压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范围是否超出允许的范围。驱动器的检查,可参考磁盘类故障的判断方法进行。硬件方面的考虑,应从内存开始考虑:使用内存检测程序进行判断内存部分是否有故障;内存安装的位置,应从第一个内存槽开始安装;对于安装多条内存的,应检查内存规格是否一致、兼容等。
对于不能正常关机的现象,应从下列几个方面检查:
升级BIOS到最新版本,注意CMOS的设置(特别是APM,USB,IRQ等)。检查是否有一些系统文件损坏或未安装。检查是否是应用程序引起的问题。比如:关闭启动组中的应用程序,检查关机时的声音程序是否损坏。检查是否因某个设备引起无法正常关机,比如网卡、声卡。可通过更新驱动或更换硬件来检查。通过安装补丁程序或升级操作系统进行检查。
3、磁盘类故障
磁盘类故障有两类:一是硬盘、光驱、软驱等本身引起的故障;二是对硬盘、光驱、软驱访问的部件(如:主板、内存等)引起的故障。
(1)可能的故障现象。
①硬盘有异常声响,噪音较大;BIOS中不能正确地识别硬盘、硬盘指示灯常亮或不亮、硬盘干扰其它驱动器的工作等。不能分区或格式化、硬盘容量不正确、硬盘有坏道、数据损失等;逻辑驱动器盘符丢失或被更改、访问硬盘时报错;硬盘数据的保护故障;第三方软件造成的硬盘故障;硬盘保护卡引起的故障。
②软盘驱动器:软驱指示灯不亮或常亮、软驱读盘声音大;软驱划盘、软盘不能弹出或插入等;软盘不能被格式化、软驱不读盘、软驱干扰其它驱动器或设备的正常工作等;在一个软驱中写的文件不能在另一个软驱中读出;软驱盘符丢失或被更改、访问软驱时报错;软驱安装不到位。
③光盘驱动器:光驱噪音较大、光驱划盘、光驱托盘不能弹出或关闭、光驱读盘能力差等;光驱盘符丢失或被更改、系统检测不到光驱等;访问光驱时死机或报错等;光盘介质造成光驱不能正常工作。
(2)可能涉及的部件。
硬盘、软驱、光驱及其相关设置,主板上的磁盘接口、电源、信号线。
(3)维修前的准备。
磁盘数据线、相应的磁盘检测软件、查毒软件、硬盘驱动器。
(4)检查。
①硬盘上的ID跳线是否正确,它应与连接在线缆上的位置匹配;连接硬盘的数据线是否接错或接的接反;硬盘连接线是否有破损或硬折痕,可通过更换连接线检查;硬盘连接线类型是否与硬盘的技术规格要求相符;硬盘电源是否已正确连接,不应有过松或插不到位的现象。
②硬盘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是否有变形、变色,断裂缺损等现象;硬盘电源插座的接针是否有虚焊或脱焊现象;加电后,硬盘自检时指示灯是否不亮或常亮,工作时指示灯是否能正常闪亮;加电后,要倾听硬盘驱动器的运转声音是否正常,不应有异常的声响及达大的噪音。硬盘的供电检查,供电电压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波动范围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等。
(5)故障判断要点。
在软件最小系统下进行检查,并判断故障现象是否消失。这样做可排除由于其它驱动器或部件对硬盘访问的影响。
①参数与设置检查:硬盘能否被系统正确识别,识别到的硬盘参数是否正确;BIOS中对IDE通道的传输模式设置是否正确(最好设为“自动”)。显示的硬盘容量是否与实际相符、格式化容量是否与实际相符。厂商一般以1000为单位标注标称容量,而BIOS中及格式化后的容量是以1024为单位显示的,二者之间有3%-5%的差距。另格式化后的容量一般会小于BIOS中显示的容量。
②检查当前主板的技术规格是否支持所用硬盘的技术规格,如:对于大于8GB硬盘的支持、对高传输速率的支持等。检查磁盘上的分区是否正常、分区是否激活、是否格式化、系统文件是否存在或完整。对于不能分区、格式化操作的硬盘,在无病毒的情况下,应更换硬盘。更换仍无效的,应检查软件最小系统下的硬件部件是否有故障。必要时进行修复或初始化操作,或完全重新安装操作系统。
③检查系统中是否存在病毒,特别是引导型病毒,可用KV3000/K命令,或用Mem.exe命令等进行检查。认真检查在操作系统中有无第三方磁盘管理软件在运行,设备管理器中对IDE通道中设置是否恰当。是否开启了不恰当的服务。在这里要注意的是,ATA驱动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异常,可将其卸载后查看异常现象是否消失。当加电后,如果硬盘声音异常、根本不工作或工作不正常,应检查一下电源是否有问题、数据线是否有故障、BIOS设置是否正确等,然后再考虑硬盘本身是否有故障。
④安装硬盘保护卡,应注意将CMOS中的病毒警告关闭、将CMOS中的映射地址设为不使用(disable)、将CMOS中的第一启动设备设为LAN,光驱和硬盘应接在不同的IDE数据线上。
(5)软盘驱动器:检查软驱的方法类似于硬盘。软盘是最易感染病毒的介质,因此在检查中,一定要注意对病毒的检查。
(6)光盘驱动器:类似硬盘驱动器的检查方法。但应注意:对于读盘能力差的故障,先考虑防病毒软件的影响,然后用随机光盘进行检测,如故障复现,更换维修,否则根据用户的需要及所见的故障进行相应的处理。
(7)操作系统中配置检查:在操作系统下的应用软件能否支持当前所用光驱的技术规格;设备管理器中的设置是否正确,IDE通道的设置是否正确。必要时卸载光驱驱动重启,以便让操作系统重新识别。
4、显示类故障
显示类故障包含显示器或相关部件所引起的故障和其它部件不良所引起的在显示方面不正常的现象。
(1)可能的故障现象。
开机无显示、显示器有时或经常不能加电;显示偏色、抖动或滚动,显示发虚、花屏等;在某种应用或配置下花屏、发暗(甚至黑屏)、重影、死机等;屏幕参数不能设置或修改;亮度或对比度不可调或可调范围小、屏幕大小或位置不能调节或可调范围较小;休眠唤醒后显示异常;显示器异味或有异常声音。
(2)可能涉及的部件。
显示器、显卡及设置,主板、内存、电源,及其它相关部件。特别要注意计算机周边其它设备及地磁对计算机的干扰。
(3)维修前的准备。
相应显卡的最新版驱动程序。
(4)检查。
①显示器与主机的连接是否牢靠、正确,特别是当有两个显示端口时,是否连接到正确的显示端口上;电缆接头的针脚是否有变形、折断等现象,连接电缆是否完好。显示器是否正确连接上电源,其电源指示是否亮、颜色是否正确。显示设备的异常,是否与未接地线有关。显示器加电后是否有异味、冒烟或异常声响,如爆裂声等。显卡上的元器件是否有变形、变色,或温升过快的现象。显卡是否插好。可以通过重插、用橡皮或酒精擦拭显卡(包括其它板卡)的金手指部分来检查。主机内的灰尘是否较多,灰尘较多时要进行清除。周围环境中是否有干扰物存在,如:日光灯、UPS、音箱、电吹风机、50cm以内的其它显示器,及其它大功率电磁设备、线缆等。(//www.shop-samurai.com/版权所有)此外,显示器摆放的位置不当,有可能受地磁的影响而出现受干扰现象。
②主机加电后,是否有正常的自检与运行的动作,如自检完成的鸣叫声、硬盘指示灯不停闪烁等。若有,则重点检查显示器或显卡。禁止带电搬动显示器及显示器方向,在断电后的一段时间内(2min~3min)也最好不要搬动显示器。
(5)故障判断要点。
调整显示器与显卡;通过调节显示器的OSD选项,最好是回复到RECALL状态(出厂状态)来检查故障是否消失。显示器的参数是否调得过高或过低。若过高,则不能通过RECALL来恢复。显示器各按钮是否能调整,调整范围是否偏离显示器的规格要求。
①显示器的异常声响或异常气味,是否超出了显示器技术规格的要求,如:新显示器刚用之时,会有异常的气味。刚加电时,由于消磁的原因而引起的响声、屏幕抖动等。这些都属正常现象。BIOS中的设置是否与当前使用的显卡类型或显示器连接的位置匹配(即是用板载显卡、还是外接显卡;是AGP显卡还是PCI显卡)。对于不支持自动分配显示内存的板载显卡,需检查BIOS中显示内存的大小是否符合应用的需要。
②在软件最小系统下检查显示器、显卡的驱动:显卡的驱动程序是否与显示设备匹配、版本是否合适。显示器的驱动是否正确,如果有厂家提供的驱动程序,最好使用厂家的驱动。
③显示属性、资源的检查:在设备管理器中,检查是否有其它设备与显卡有资源冲突的情况。如有,先去除这些有冲突的设备。显示属性的设置是否恰当,如不正确的显示器类型、刷新速率、分辨率和颜色深度等设置,将会引起重影、模糊、花屏、抖动,甚至黑屏的现象。
④操作系统配置与应用检查:系统中的一些配置文件(如:System.ini文件)中的设置是否恰当。显卡的技术规格或显示驱动的功能是否支持应用需要。是否存在其它软、硬件冲突。
⑤硬件检查:当显示调整正常后,应逐个添加其它部件,以检查是何部件引起显示不正常。通过更换不同型号的显卡或显示器,检查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匹配问题。通过更换相应的硬件,检查是否由于硬件故障引起显示不正常。更换顺序为:显卡、内存、主板。
5、音视频类故障
音视频类故障是多媒体播放、制作有关的软硬件故障。
(1)可能的故障现象。
播放CD,VCD或DVD等报错、死机;播放多媒体软件时,有图像无声或无图像有声音;播放声音时有杂音,声音异常、无声;声音过小或过大,且不能调节;不能录音、播放的录音杂音很大或声音较小;设备安装异常。
(2)可能涉及的部件。
音、视频板卡或设备,主板,内存,光驱,磁盘介质,机箱以及驱动程序等。
(3)维修前的准备。
除必备的维修工具外,应准备最新的设备驱动、补丁程序、主板BIOS、最新的DirectX,标准格式的音频文件(CD,WAV文件)、视频文件(VCD,DVD文件)。熟悉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各项设置,如Windows下声音属性的设置、声卡/显卡附带应用软件的设置、视频盒或卡应用软件的设置等。
(4)检查。
①检查设备电源、数据线连接是否正确,插头是否完全插好。如:音箱、视频盒的音/视频连线等;开关是否开启;音箱的音量是否调整到适当大小。
②检查周围使用环境,有无大功率干扰设备。如:空调、背投、大屏幕彩电、冰箱等大功率电器,如果有,应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50cm以上)。
③检查主板BIOS设置是否被调整,应先将设置恢复出厂状态,特别检查CPU、内存是被超频。
(5)故障判断要点。
①对声音类故障(无声、噪音、单声道等),首先确认音箱是否有故障。方法是:将音箱连接到其它音源(如录音机、随身听)上,检测声音输出是否正常。此时可以判定音箱是否有故障。检查是否由于未安装相应的插件或补丁,造成多媒体功能工作不正常。
②对多媒体播放、制作类故障,如果故障是在不同的播放器下、播放不同的多媒体文件均出现,则应检查相关的系统设置(如声音设置、光驱属性设置、声卡驱动及设置),及至检查相关的硬件是否有故障。如果是在特定的播放器下才有故障,在其它播放器下正常,应从有问题的播放器软件着手,检查软件设置是否正确,是否能支持被播放文件的格式。可以重新安装或升级软件后,看故障是否排除。
③如果故障是在重装系统、更换板卡、用系统恢复盘恢复系统或使用一键恢复等情况下出现,应首先从板卡驱动安装入手检查,如驱动是否与相应设备匹配等。对于视频输入、输出相关的故障,应首先检查视频应用软件采用的信号制式设定是否正确,即应该与信号源(如有线电视信号)、信号终端(电视等)采用相同的制式。中国地区普遍为PAL制式。进行视频导入时,应注意视频导入软件和声卡的音频输入设置是否相符。
④当从光驱读取多媒体文件时出现故障,如:播放DVD或VCD的速度慢、不连贯等,先检查光驱的传输模式,应设为“DMA”方式。
⑤检查有无第三方的软件,干扰系统的音视频功能的正常使用。另外,杀毒软件会引起播放DVD或VCD的速度慢、不连贯等。
⑥软件检查:检查系统中是否有病毒。检查声音/音频属性设置,如:音量的设定,是否使用数字音频等。检查视频设置,如视频属性中分辨率和色彩深度。检查DirectX的版本,安装最新的DirectX。同时使用其提供的Dxdiag.exe程序,对声卡设备进行检查。如曾重装过系统,可能在装驱动时没有按正确步骤操作(如重启动等),导致系统设备显示正常,但实际驱动并没有正确工作。
⑦硬件检查:用内存检测程序检测内存部分是否有故障,需考虑的硬件有主板和内存。首先采用替换法检查与故障直接关联的板卡、设备。如声音类的问题:声卡、音箱、主板上的音频接口跳线、显示类问题、显卡等。当只从光驱读取多媒体文件时出现故障,在更换播放软件仍然无效时,用替换法确定光驱是否有故障。
对于有噪音问题,检查光驱的音频连线是否正确安装,音箱自身是否有问题,音箱电源适配器是否有故障,及其它匹配问题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25 20:15:29 | 只看该作者
资料不错,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电工学习网 ( )

GMT+8, 2024-8-29 16:48

Powered by © 2011-2022 www.shop-samurai.com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不良信息举报

技术驱动未来! 电工学习网—专业电工基础知识电工技术学习网站。

栏目导航: 工控家园 | 三菱plc | 西门子plc | 欧姆龙plc | plc视频教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